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

新年!新年!

這周上完課就是新年假期了,心里不由得還是有些激動呢!雖然知道假期不是太長,但是連續在一起,總算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身心了!回想起來,這學期雖然挺累的,但是和同事們朋友們的相處卻非常愉快,使得工作也不由輕松許多;和學生們好一時壞一時的,兜兜轉轉的也走了過來。畢竟,做老師的,一定要和學生們打交道。但是天知道,當那么多的小朋友聚集在一起的時候,就算是“天使”也要變成“魔鬼”了。

爸爸媽媽回家之后貌似過得也恢復了正常,昨天打電話過去的時候他們正在預備新年的食物。今年不回家過年,心里有些空蕩蕩的。那么,不論怎樣,明年也是要回去的了!我的爸爸媽媽好歹來了一次,短短的一聚總勝過長長的思念,公公婆婆卻還不曾聚首,雖然買了手信,但總代替不了心中的掛念,還要等待暑期長假才能回家呢!

“貪婪”也是人性中的罪。我又在自己身上看到了這些,現在明顯的已經輕松了一些,卻已經開始貪念放假的輕松了,唉!放假之後,面對著接踵而至的繁忙,不知我又會是甚麼想法?

今天忘了帶衣服過來跟著王淇淇做瑜伽,真是健忘啊!星期五一定不能忘記了耶!

昨晚買了一掛鞭炮掛在門口,很是有些喜慶的色彩,這樣一感覺,好像年真的要到了!

三十的晚上吃團圓飯,初一的時候去誰家拜年呢?

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

恭迎新春

轉眼間踏入2009已經半個多月了,以往都是有段不適應的階段,貌似還沒有從舊年中走出來,這種現象大概從1999年開始至今。但是今年卻沒有了這個階段,不知怎么的,立即就接受了2009年的到來,而且非常盼望這個新年呢!

說起來,這是我第一次不在家鄉過新年,其實想想也挺冷清的,只有我們兩個在異地度過,但是回到家里匆匆忙忙,卻沒有能夠好好休息的一日,如此代價,也有厭倦的一天呢!

這學期已經開學了,每周一四上課,相比去年還是好一些,至少不用星期五那樣匆忙,而且周四是學校開會的日子,下午總相對閑適一些吧!

春節去哪里散心呢?還在策劃當中……

2009年1月9日星期五

新年寄語

12月忙忙碌碌的過去了,好像還來不及回想些甚麼,新的一年又來臨。站在一月頭上往回看,過去的一年好像做了很多事:找工作、換工作、適應新環境……當時看來好像很難過,現在卻覺得不值一提。恍惚還記得等待簽證時,茶不思飯不想的焦急日子,匆匆流去的時光卻不容你停留,記憶還在,卻成了昨天。

12月中旬開始,陸續有朋友來到香港。和朋友相聚的時光固然歡樂,卻實在疲憊。我本事個閑散的人。閑暇時候最大的追求就是憑著自己的喜好,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畢竟人的一生,有多少時候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而不是做領導要你做的事,家人要你做的事,或者為了生活不得不做的事?這個假期主要的事就是逛街、購物。奇怪的事,我這個向來買東西很干脆的人卻幾乎沒有買什么,據我看來,估計是因為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排生活,所以引不起購物欲望吧!

不過怎么都好啦!這次哥哥來到香港團聚,我實在非常高興。對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仍舊是新年。那時候爺爺奶奶、大伯一家、我一家還有叔叔一家共計十一人,會在大年三十那天吃團圓飯。總記得很早就被媽媽叫醒去奶奶家準備晚餐的食物。那幾天,家里彌漫著炸肉丸、三鮮的味道。要知道那時候,糯米圓子可是我的最愛呢!當媽媽們忙得團團轉的時候,大伯爸爸叔叔他們三兄弟便聚在一起閑聊,我還有卓卓晶晶便四周玩。真的不記得那時都玩了些甚麼,只是記得三個人并排在街上走的樣子。當夜幕降臨的時候,熱騰騰的飯菜就上桌了。鄭卓最喜歡吃糖醋排骨,于是每一年那盤排骨都擺在他的面前。我和晶晶就總喜歡就一些大人們覺得沒有什么營養的菜肴,譬如番茄雞蛋啊、糯米圓子啊爭搶的不亦樂乎!在那頓飯上,奶奶照例會給我們每人發一個紅封包。我總是交給爸爸,晶晶總是交給媽媽!聚餐完畢,就可以放煙花,那時候,我的膽子不是一般的大,敢把鞭炮拿在手里點燃然后扔出去!其實他們兩個都敢,但由于我是女孩,這樣的舉動總是引來爸爸媽媽的擔心呢!

一晃這樣的生活過去好多年了。爺爺早已與十幾年前去世,奶奶也在前年的冬至離開我們。叔叔離婚又再婚,我卻對從前的那個娘娘記憶深刻。十年前我開始有一個小堂弟,他和晶晶很像,也很聰明,但我怎么也生不出好像對晶晶那樣貼心的姐弟情了。有一年我在家過年,只有我一家三人,新的娘娘和小堂弟加上奶奶,那個新年,我覺得凄涼極了……

歡樂的日子實在短暫,回首去望,小時候的生活離我們實在太遠,現在我們都長大成人,各人都有了家室,共享天倫的機會真的難能可貴了。而且都是獨生子的我們兄妹三人,好幾年才能相見一次,而且只是短短數日,甚至連回憶兒時生活的時間都顯得倉促了。晶晶現在在蘇州,卓卓在武漢,我在香港。爺爺奶奶都不在了,他們兩個早不回家鄉過新年,今年我也不會回去,我們什么時候才能過一個團圓的節日呢?

爸爸媽媽剛剛離開香港不到一周,日子也慢慢恢復了平靜。忙碌一旦消失,好像愈合了的傷口,有時候你會覺得那里似乎從未受過傷。我開始恢復在教員室走來走去的生活,今天只用上半天,我和幾個同事去了北角較有名的素菜館吃飯,然后就在附近閑逛,那個瞬間,忽然覺得陽光明亮起來。

坐10路回家,望著高高低低的招牌,一路上看過去,陽光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事,都有自己的故事。他們走在路上或坐在車上,有的匆忙 ,有的愜意,有的抬頭張望,有的直視前方,車走走停停,就這樣到了家。

于是我打開家門,痛快的洗了個熱水澡,換上一直沒有機會穿上的裙子,套上羽絨服,提著手提,再次離開了家門。風有些涼,我卻覺得很輕松很愉悅。

新的一年又來到了,我希望能和老公朝著理想邁進!愿主祝福我們,阿門!

2009年1月8日星期四

筑室種樹,逍遙自得——拙政園

這將是最后一篇關于蘇州的文章,也是我此次蘇州之行的完結篇。

正因為如此,我才將她——拙政園,放在此行的末尾,為我的這次旅行畫上華麗的一筆色彩。




山塘街。

那天早晨起來,便在山塘橋上拍了這張照片。原來不僅僅是夜晚的山塘街風姿獨特,清晨的山塘,在陽光下,也是清麗動人的。



白居易修鑿的這條人工河,到如今已經流淌了一千三百多年。橋邊的人家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祖輩,如今,有我立在橋邊,望著這緩緩流動的河水:

還好!
還好,這河水——是流動的!




這其實是拙政園里的秋景,我將它擺在開頭,只是無端的感覺到,她能描繪出這姑蘇古城秋日的浪漫和清涼。



沒有大雁飛翔,沒有祥云騰龍,

但這里是蘇州!

是深秋早晨的蘇州。




拙政園。



這是原來拙政園的大門。蘇州人家的古樸和內斂,使得他們不會使用大的招牌推銷自己。即使是這么大的一間園子,就是這樣平常的一扇門,和留園一樣。



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,或者是人流量太大了吧!現在的拙政園的大門嶄新的立在不遠處,我卻還是喜歡這扇小小的門,不太精致,也不太美麗。







一進門的第一感覺:荒園。

拙政園是所有蘇州園林中最大的一座。但是看多了緊湊布景的小園子,進去之后,卻覺得這拙政園處處荒涼。并不是我不熟悉這里。拙政園我來了至少四次,春夏秋冬都來過。但是這一次來,卻覺得比冬天還要蕭條。沿著人工鋪成的草坪走進院子,我心里實在忍不住想:拙政園的主人若是看見了,還不知道怎樣吐血呢!

這座小橋,我照過好幾次,確是第一次和jim一起呢!



聽雨軒。

拙政園所顯現出來的風格覺不同于退思園。這里的主人不需要退思補過,于是遠沒有濕淋淋的憂傷。這聽雨軒后的芭蕉翠綠異常。

我想一場夜雨過后,

清晨時分,

該是美得動人心魄吧!





拙政園有好幾個花園,每一個花園內都有流水纏綿。秋景正濃,舉起相機,還是左右,隨意的按下拍攝鍵,便得到一幅滿意的畫卷。

墨綠、枯黃,組成的是秋天中永遠能打動你的風景。

秋風蕭蕭中,你該攏一攏衣衫。






曉丹晚翠。



中國文字的美,不僅僅在于意境的深遠悠長,還在于她書寫上的賞心悅目。不用想,只一眼看見那些字,美好的字眼已經能夠開始涌上你的腦海。“曉丹晚翠”,多美!







我去拙政園的時候,忘記帶一個小本子——就是記錄一些文字的本,所以很多的庭院,如果不是寫下來的,基本上都不太記得她的名字了。


這個廳堂我很喜歡,原因是夠明亮。在陽光下,坐在這裏品茗,倒是很愜意的一件事情呢~!


不過,既然已經退,也不用和官場人士來往頻繁,不如就和三兩白丁閒話家常,偷得浮生半日閑。





平常的園林大都只有一個池,拙政園因為大,有兩三個之多呢!那些池塘與池塘之間的小徑,也顯得分外的惹眼。若是初夏之時行在上面,兩面的池水幾乎滿溢,不就有行在水面上的漂移感覺了嗎?










水榭可以說是每座園林都有,小的有個小水榭,大的則像這個。其實我比較喜歡兩層式的結構,在樓上賞湖景,視線能更開闊,心思也會飄的更遠呢!











回廊通向這里,好像心中的一個夢境。夢中有桃花源、有美麗的相遇。在這里,把我心中一切對美好的向往都表現出來了。

我還記得那天我站在水邊的圍欄旁,陽光在地上投下一片陰影,但更多的光亮。就在軒窗打開的旁邊,站在那里環視這園,心突然覺得好溫暖。即使是秋景蕭殺,卻有著春的暖意。








我和jim。

終于忍不住,一定要在這里照一張做紀念。














這墻,這水,你喜歡嗎?

我很喜歡,很迷戀……

















聽說園主在他妻子過世后就修筑了這個小軒,取名叫“與誰同坐軒”。

這名字取意宋朝蘇軾的《點絳唇·閒倚胡床》詞:”閒倚胡床,庾公樓外峰千朵,與誰同坐?明月,清風,我。別乘一來,有唱應須和。還知麼,自從添個,風月平分破。”

左右分別寫著:“江山如有待,花柳更無私。”也是出自于杜甫的詩詞。這軒背襯蔥翠小山,前臨碧波清池,湖光山色兩得宜,景色非常優美,所以無論如何,我都要再次留下我的身影了!


蘇州之行終于完結了。沒想到一拖再拖居然已經兩個多月了,希望以后能把四處游玩的經歷放上來,與友共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