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

【圖】同里之行


同里之行,花的時間不多,但是收獲很多,現在就讓大家看看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小鎮,也是我們leslie拍攝過《風月》的地點之一。小鎮基本上沒有什么值得看的東西了,唯有些民居還能找到古的感覺。其他的地方,要不在修,要不已經修好了。

















沒有轉太久,我們就去了“退思園”。我來的目的就是她,所以其他的那些可以修建的仿古建筑,我就沒有多看。下面,請大家欣賞:

“退思園”有個和其他園林不同的地方,就是它是橫向建筑。進門后不是往后走,而是向左走。一道又一道的小門,里面有一幅又一幅的圖畫。不大,已經卻深遠。















這是在退思園門口側面的墻上的圖上截取下來的。


我現在已經記不起這是哪個們了,反正不是什么重要的門。但是,過衣衫破舊的門欄,就能看見不同的湖光秋色,這門的作用不小呢!


景色如畫,人也入畫了。

石舫。很多的庭院里都有這樣的石舫。聽說是因為江南多水,船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,以船為意象制作的房屋也很多,于是統稱為“石舫”。這座造型不俗,挺生動的。石舫前還有臺,在次觀魚,倒是一種享受。
我的鏡頭中很少出現假山亂石,原因就是我不懂欣賞這項藝術。但是這個倒真有幾分意思,連我這個不懂得“門外漢”都忍不住停駐,留下她的樣子。據說,這些小徑是原來的園主人需要茶點時,侍童們走的路。
















菰雨生涼。

江南的雨總是纏纏綿綿,牽牽跘跘,下這下著,就由春下到秋了。時光易逝,涼意漸生。在這樣一個“世外桃源”隱居避世,是不是連涼意都不常人體會的要多些呢?

畢竟是有才之人,如今才華不能報國,卻要在這孤獨地方終老,想來真是“菰雨生涼”。 






退思園不大,庭院也是小小的,建筑物顯得有些密集,圍在這湖四周。從這幅圖中大家應該能找到我以上圖畫的所在地。

小呢,并不是問題。緊湊的美也是動人的。這所庭院涇渭分明,非常清晰。進大門后橫向走,先是一個小院,院內有樓閣,貌似是公子住的;再走還是一個庭院,里面仍是樓閣,貌似是小姐住的;再走,就是這個花園了。






退思草堂。

我想,這應該是主任接見客人的地方了。既然是貶謫,應該也不會有太多官員來拜訪,多的,應該是三五知己,甚至是白衣布丁,鄉野村夫吧!

想起了《陋室銘》,這里物質上算不上簡陋,但是精神上卻簡陋的多了。

一生酒間花前老,這樣的日子如何?





圖中正中間很小的一個門,就是進入花園的門了。一進來就能看見的是圖中的這個亭子。我們那天進來時,只看見好多耳順之年的老人坐在鄰水的亭子中“傾計”,實在是悠閑。

上海青浦原來有個“曲水園”,院子雖小,但也鳥語花香。那年媽媽來上海,便帶她去逛了一逛,便發現好多老人都聚集在這園子里面,打太極的打太極,唱越曲的唱越曲,還有個個老年人的越曲演奏班子,吹拉彈唱,還真不錯呢!聽說他們每周六周日都會來。在上海,有老年證的便可以免費進去,我想這里也是吧!



自喜軒窗無俗韻,亦知草木有真香。














這是后院的情景。

有些荒涼,無怪。這園子久無主人,怎怪這石墻生出了蒼苔呢?











這是返回時去二樓小姐的閨房照的。畫面是小廳的風景。他的右邊便是香閨——有雕花鏤空的大床和一架古箏;左邊是圓形的桌椅,以供飲食。中間的這張軟塌,應該就是供那小姐小憩之用的。

其實,這是這座繡樓中二樓的景像。從二樓的闌干望過去,可以望見花園的一景。那是園主人的女兒,是否也是在這樓閣中,眺望不遠處的風景呢?






我來退思園,大半是為了leslie拍的《風月》。同里古韻已不再,蘇州的古老正在被抹去。我仿佛看見了敦煌那位勤勞的道士,看著石壁上的色彩太鮮艷,女子的體態太豐美,于是抬來白漆,將那被自然保護已久的壁畫途上白白的一層灰……

舊地,不會再重游。

1 則留言:

Jim @ VOLJINnTRUTH 說...

嗯,人類的破壞力實在是驚人啊